推薦產品
recommended products
聯系我們
contact us
公司地址:石基鎮金山大道南側華創動漫產業園
電話:400-030-2780
傳真:020-38289802
郵箱:153654202@qq.com
【朗讀亭】介紹專題頁
您現在的位置:首頁 ? 浩田資訊 ? 【朗讀亭】介紹專題頁學生排隊使用朗讀亭 寄語朗讀亭傳遞正能量
發布時間:2018-05-31點擊:
“我們去朗讀亭吧。”這句話近來正成為眾多汕頭二中學子口中的流行語。在汕頭市第二中學主校區內的一角,矗立著汕頭第一座朗讀亭,這是去年10月份由該校1981屆初三(6)班校友出資捐贈的,它成了不少愛好文學和朗讀的學生課余時間最喜歡去的地方。
不論是朗讀經典名篇,亦或是吟詠詩詞,每個有朗讀意愿的學生都可以步入其中,在亭子里待上幾分鐘,朗誦點兒什么。這一刻,朗讀無關技巧、無關天賦,只為聆聽自己的聲音,跟真實的自我交流……近日,本報記者來到二中校園,與學生對話,挖掘朗讀者背后的故事。對他們而言,在朗讀中不斷成長和收獲,頗與認識自我、提升自我、超越自我的路途一脈相承。
學生排隊使用朗讀亭
朗讀熱潮營造濃厚文化氛圍
周四下午,正值課間休息時間,二中朗讀亭外,已經有好幾個學生在排隊等候朗讀。這座外形古樸的亭子高約3米、寬約1.6米,酷似一座老式電話亭。朗讀亭四周以隔音玻璃圍成,原木色的裝潢,營造出一方安靜典雅的朗讀空間。亭子內不大,面積約有3平方米,設有專業的麥克風和錄音設備。門一關,周圍一下子變得靜謐起來,朗讀一開始,只有自己的聲音和空氣在交融。
剛從朗讀亭中走出來的學生鄭曉彤還在回味著剛才的美好:“在這兒朗讀《詩經》中的一篇《子衿》,一個個漢字變成了有生命力的、鮮活的音符,自由跳動,這種感覺真好。”這位女同學表示,能在校園的一角,大聲朗誦這些幾千年前的詩篇,自然是別有詩意,“太有意思了,如果不是因為后面排著那么多人,我真想再讀兩首。”高三學生楊新儒手里拿著自己從小就喜歡的一篇高爾基作品《海燕》,他為記者讀了文中的一段:“這是勇敢的海燕,在怒吼的大海上,在閃電中間,高傲地飛翔;這是勝利的預言家在叫喊——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!”
這座備受學生歡迎的朗讀亭由學校交給廣播站的學生管理。同學們告訴記者,排隊最久的時候,超過半小時,“有的同學是一個人進去,也有幾個同學一起進去,大家都讀得很開心,超過5分鐘我們會稍微提醒一下,畢竟后面還排著很多人”。對于這些愛好朗讀的學生而言,即便漫長等待,但大家并未抱怨,“只要能往亭子里一站,盡情地去朗讀自己喜歡的名篇佳作,長時間的等待便有了價值”。
汕頭二中校長譚飛鵬介紹,朗讀亭是二中打造書香校園的一部分。“在朗讀亭內聆聽文學的聲音、經典的聲音,幫助孩子們重新找到讀書的樂趣和價值,希望朗讀亭成為學校里更多學生親近閱讀的契機,讓他們熏陶在真善美的文字中,以德潤身、以文化人。” 譚飛鵬說,所有朗讀者都會被錄像和錄音,學生可以瀏覽別人朗讀的作品,一些優秀作品還會在學校的廣播站播放。
據了解,設立朗讀亭的靈感來自央視熱門節目《朗讀者》,這種小亭子而今風靡全國多地,二中朗讀亭則在汕頭屬于首座。不過,譚飛鵬認為,這絕不是趕時髦,二中建朗讀亭,是因為一直以來,朗讀和閱讀都是二中的好傳統。“每年,學校都會定期組織朗誦沙龍和參加朗誦比賽,為愛好朗誦的同學提供各種校內外朗誦實踐的機會,促進同學之間在朗誦方面的學習、交流和提高,使喜愛朗誦的同學將朗誦的愛好培養成一門特長”。
譚飛鵬說,濃厚的讀書氛圍,最終會影響學生的學業成績和他們的一生。
返校校友暢談往事情懷
畢業學子為后輩加油鼓勁
“二中,你是我的驕傲!”在朗讀亭內的電腦設備前,汕頭二中團委書記李燕華為記者打開一段錄制視頻,幾個中年人對著麥克風喊出了自己的心聲。原來是今年“校友接待日”活動的時候,許多畢業已久的老校友進入到朗讀亭內,分享自己當年的校園生活和情懷。
一位白發蒼蒼、精神矍鑠的老人走進了朗讀亭,他已闊別二中41年之久,他將自己對母校的記憶以及深厚感情用鏗鏘有力地語調朗讀出來:“遙想當年,還盛行‘讀書無用論’,但在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二中,仍能感受到濃濃的書卷氣息。校園內不缺學而不厭認真讀書的學生,更不缺誨人不倦用心教書的老師……歲月滄桑,二中永遠在我心中。衷心祝愿校園這方‘厚土’永遠厚德載物,永遠煥發活力。”
1992屆初三(3)班的洪淑蕓朗讀了自己回憶母校時創作的文章《那些美麗的種子》,文中盡情敘寫自己難以忘懷的青春舊事。她回味了學生時期老師對自己的重要影響,“現在想想,很多老師給我播撒了許多美麗的種子,在我心里生根發芽。” 她想借此機會,表達對二中老師的敬意。
在二中畢業后的第三個年頭,2015屆的羅丹妮專門在朗讀亭留下“生活就像海洋,只有意志堅強的人才能到達彼岸”這句話,寄語這里的學子。她說,這句馬克思名言,小時候就被她當作學習奮斗的座右銘,并堅持至今,這不僅是她對自己的要求,更是對一代代青年學子的殷殷期望。
陳揚在大學主修傳媒播音主持專業,熱愛朗誦的他選取了美國作家瑪麗·奧利弗的詩作《旅程》,“星星穿透云層散發著光輝,一個新的聲音出現了,你慢慢意識到,這是你自己的聲音……”陳揚說,他希望用這篇詩歌來為師弟師妹們加油打氣,也是對自己的督促和提醒。
誰的青春不迷茫?
朗讀亭內用聲音傳遞正能量
青春充滿著迷茫、沖動和探索,如何帶領學生一起合理度過這個人生中的特殊年華,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思考的主題。李燕華注意到,有個別學生把朗讀亭當作宣泄情感的地方,有一位學生就在考試失利當天來這里抱怨英語試卷太難了,這讓她覺得,朗讀亭對于學生其實是一個很好的情感寄托之所。“朗讀亭有私密性,學生更愿意在這里發出聲音,特別是對青春期的中學生來說,直抒胸臆更有利于情感表達。學校的心理老師也可以據此找到這些學生,及時幫助他們排憂解難。”
“要正確地認識和了解自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,但有一個法門,這就是,先謙卑低調,做一個世界上最普通最平凡的人,踏踏實實地做好力所能及的每一件小事,先不要去羨慕或怨恨他人和社會,而是充實自己,讓自己成為一個文明有修養內涵豐富的人。有了這些堅實踏實的基礎,人生才有質變的資本,才可能逐漸進入人生佳境。”二中廣播站的播音員肖佳妍經常選擇在朗讀亭朗讀一些“心靈雞湯”,借此分享給其他同學。她相信,這些勵志的話語能夠給人帶來動力,賜予人正能量去面對未知的未來,“風雨人生,超越自己,把微笑寫在臉上,把憂傷留給昨天。”
蔡靜敏是學校里知名的詩歌愛好者,平時她用文字傳遞正能量,這次她希望用聲音來傳遞。她讀了自己創作的作品《青春》,“……生活和青春都沒有坐享其成,要么沉淪,要么奮起,夢想個轟轟烈烈,拼搏個徹徹底底”她希望通過這首詩歌告訴其他人:夢想看似遙不可及,但起點其實永遠就在腳下,讀書會遇到更好的自己。
朗讀亭外,隊伍還很長,每個人都懷揣著心語和情感,希望可以透過那座小亭子,傳遞一種聲音,更傳遞一種能量。
作者 | 本報記者 姚之瀚 攝影報道
來源: 特區青年報
推薦閱讀: